24小时唤醒沉睡神经,中国“脑-脊髓接口”创奇迹,挑战马斯克Neuralink发表时间:2025-04-01 15:08 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曾被医学界视为"不可逆"的终身判决。然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近日公布的临床试验结果,正在改写这一认知。 四名截瘫患者在植入中国自主研发的"脑-脊髓接口"(BSI)24小时内,成功唤醒了沉睡多年的肢体运动功能。这项突破性进展不仅颠覆了传统治疗范式,更与马斯克Neuralink的脑机接口技术BCI形成鲜明技术路线之争。 24小时创造医学奇迹 2025年3月公布的临床数据显示,四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损伤时间2-14年)在接受微创手术后出现惊人变化:
![]() 图1. 患者小林"脑-脊髓接口"手术后第14天,运动反应能力逐步提升,右腿可快速反应,抬高跨越移动的障碍物,悬吊下独立使用站立架行走可超过5米。 研究团队负责人毛颖教授向本报透露,该技术的关键在于自主研发的"双向闭环神经调控系统"——通过硬币大小的柔性电极同时采集大脑运动皮层信号与脊髓损伤下端神经电活动,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建立动态解码模型,实现神经信号的跨损伤区精准转导。 神经重塑:中国方案的技术内核 最新显微成像技术证实,临床试验患者损伤区出现新生轴突与突触结构,其密度达到正常组织的32%-41%。这种生物自愈效应使得患者在后期训练中逐步减少对外置设备的依赖,目前已有患者实现无辅助装置行走。 技术路线之争背后的产业变局 中国BSI技术与马斯克的Neuralink BCI技术有什么不同? 表1. 中国BSI技术与马斯克的Neuralink BCI技术对比 据世界神经调控学会统计,全球约6000万脊髓损伤患者中,90%无法负担现有脑机接口的长期使用成本。复旦大学技术产业化负责人透露,团队正在研发可降解电极,预计2026年实现治疗成本下降50%。 伦理与监管的双重考验 这项被《自然-医学》评为"2025年度突破性医疗进展"的技术,正在申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随着二期临床试验的启动,中国方案或将为截瘫治疗开启全新的可能性——不再是用机器替代人体,而是唤醒生命自有的修复密码。 |
|